澳洲廣播電臺:同性戀青年在香港的困境
澳洲廣播電臺:同性戀青年在香港的困境
澳洲廣播電臺:同性戀青年在香港的困境
多元的文化,近年來,政府和各界不斷營造一個和諧社區的景象,在社區中,如果抱著不同性別取向的人,他們會遭到怎樣的對待呢?有調查發現,同性戀年輕人原來在香港為數不少,他們遭到歧視,而且投訴無門,這是基於傳統還是文化差別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話題。
劉:香港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游玉蘭姑娘
洪:洪健崴
洪:大家好,歡迎收聽《動感香港》環節,香港看似是可以接受不同意見的社區,我們社區有些年輕人,比如說面對同性戀問題,其實是有一定困難的。今天,洪健崴請到香港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游玉蘭姑娘,游姑娘,您好。
遊:你好。
洪:其實剛才我們為什麽講到同性戀的問題呢?我知道你們最近有一個“性向無限”計畫,裏面還有一個調查,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個調查的源起嗎?
遊:今年七月,我們在網上做了一個調查,主要是看看我們的年輕人,尤其是有同性戀傾向的年輕人,他們在中學的時候有什麼遭遇?我們在網上發出了問卷給青少年,他們的年紀大概是十五歲以上,是讀中學的,有些是離開了中學大概三年。我們大概收回五百份問卷,經過分析後,我們發現,同志,尤其是男的,他們在中學的遭遇令我們憂慮。
洪:同性戀在中學好像是比較常見的,很多年輕人都在戀愛萌芽期間,他們會覺得戀愛是很有趣的東西,可能會想自己要不要戀愛?或者是究竟挑選男的,還是女的性取向,這比較是問題來的,他們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呢?
遊:受訪學生有百分之八十,早在十五歲以前已知道自己的性傾向,而且他們當中有一半曾遭到排斥、杯葛,還有一些遭到傷害、騷擾,對他們做危險的行動。
洪:我們很容易理解,比如他們被同學稱為同志,或者是排斥他們,覺得他們跟自己不一樣。面對這樣的問題,同學可以找誰來傾訴。
遊:最接近他們的,就是老師、家長,但是香港社會對同性戀青少年不太瞭解、也不太接受。很多時候,同性戀學生選擇不跟其他人講,但是他們又覺得自己說謊。他們覺得很孤獨,沒有人跟他們談話、談心事。
洪:老師、社工收到同學投訴,被同學排斥,或者有其他不良行為的話,老師跟社工怎樣處理?
遊:根據我們的調查,有百分之六十的老師會要求這個學生改變他們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為。另外,大概有一半是沒有處理;也有一半老師警告有關同學,叫他們不要再投訴。
洪:就是說老師很難處理他們的問題,或者說,老師幫不到他們。
遊:我們估計,老師不懂怎樣輔導這些學生,就是他們在學校受欺淩,還是覺得學生應該改變自己,而不是去懲罰其他欺負他的學生。
洪:像剛才所說,如果同性戀學生找不到出路,又沒有人幫到他們的話,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遊:我們從調查發現,如果同性戀青少年不能告訴老師、家長,或是其他同學的話,他們會感到很大的孤單、無助,還會焦慮不安,有的更害怕與同學在一塊兒;更甚的,有百分之二十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想過自殺。
洪:如果學校老師很難處理這個問題,社工可以擔當什麼角色?
遊:社工可以像處理其他青少年問題一樣,應該接納他們的情況,看看他們究竟如何解決這個困難,包括是他們感到孤獨、或者是怎樣看他們的身份。其實,有一部分社工對同性戀有認識和有自己的看法。我們認為,如果要成功輔導這些學生,我們應該放開一點,好像處理其他問題一樣,就讓我們與這群青少年一起走這段路,跟他們一塊兒談他們面對什麼困難、什麼情況。
洪:同學的心理狀況,可以由社工處理,但是同性戀問題在中國人的社會可能涉及到一個家族、或者整個血脈的問題。社工可以怎樣處理?比如說同性戀同學的家長,社工可以怎樣輔導他們?
遊:首先,這是很困難的。大部分同學就是覺得,如果他們的家長知道他們是同性戀的話,他們會有很大的壓力,大部分父母不容許,或者不喜歡自己的兒女是同性戀的。
洪:傳統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另外一個也是大問題,就是宗教的問題。我看過你們的調查,有一大部分、超過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是就讀一些有宗教背景的學校,有些宗教是很抗拒同性戀的。如果面對這樣的問題,社工又可以如何處理呢?
遊:這個更困難了。學校有自己的看法,學校有很大機會不接受他們,可能會要求學生不要表露同性戀者的身分,這根本是幫不了同學的。
洪:依您看來,怎樣可以幫到學校?您有什麼建議給家長和學校呢?
遊:對家長來說,同學無論是同性戀或異性戀都是他們的子女,學生怎樣選擇,家長應該盡力幫助他們走這條路。學校方面,其實同性戀不是大問題,這跟異性戀一樣,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成見去打壓、抗拒這個情況。同性戀只是人類多元性的其中一元,我們不需要將同性戀的情況擴大,把太多注意力放在這裏。根本上,青少年成長有很多其他的東西要處理,要跟年輕人一塊兒面對、一塊兒走的。
洪:從外國例子,或其他中國人地區,怎樣能看到一個共融的情況?或者是香港社區中,我們的步伐真的走得很慢?
遊:對,我們有機會到國內和臺灣,他們對同志接納的程度比我們多一點,同志學生的家長運用資源,建立了相關組織,教育社區人士同性戀其實是跟異性戀一樣的,是沒有什麼分別的,希望他們放棄歧視,用平常心對待這群人。
在這個訪問中,令我感覺最深的是,“用腳投票”這個觀念。有些事情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表面上自己是很接受的,但是真正來到你面對的話,會怎樣處理呢?我們身邊有沒有需要“用腳投票”的個案呢?大家細心想想吧。今天我們聊到這裏。下次再會。(文字出自9月11日澳洲廣播電臺,文中洪健崴為駐香港通訊員)
多元的文化,近年來,政府和各界不斷營造一個和諧社區的景象,在社區中,如果抱著不同性別取向的人,他們會遭到怎樣的對待呢?有調查發現,同性戀年輕人原來在香港為數不少,他們遭到歧視,而且投訴無門,這是基於傳統還是文化差別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話題。
劉:香港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游玉蘭姑娘
洪:洪健崴
洪:大家好,歡迎收聽《動感香港》環節,香港看似是可以接受不同意見的社區,我們社區有些年輕人,比如說面對同性戀問題,其實是有一定困難的。今天,洪健崴請到香港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游玉蘭姑娘,游姑娘,您好。
遊:你好。
洪:其實剛才我們為什麽講到同性戀的問題呢?我知道你們最近有一個“性向無限”計畫,裏面還有一個調查,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個調查的源起嗎?
遊:今年七月,我們在網上做了一個調查,主要是看看我們的年輕人,尤其是有同性戀傾向的年輕人,他們在中學的時候有什麼遭遇?我們在網上發出了問卷給青少年,他們的年紀大概是十五歲以上,是讀中學的,有些是離開了中學大概三年。我們大概收回五百份問卷,經過分析後,我們發現,同志,尤其是男的,他們在中學的遭遇令我們憂慮。
洪:同性戀在中學好像是比較常見的,很多年輕人都在戀愛萌芽期間,他們會覺得戀愛是很有趣的東西,可能會想自己要不要戀愛?或者是究竟挑選男的,還是女的性取向,這比較是問題來的,他們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呢?
遊:受訪學生有百分之八十,早在十五歲以前已知道自己的性傾向,而且他們當中有一半曾遭到排斥、杯葛,還有一些遭到傷害、騷擾,對他們做危險的行動。
洪:我們很容易理解,比如他們被同學稱為同志,或者是排斥他們,覺得他們跟自己不一樣。面對這樣的問題,同學可以找誰來傾訴。
遊:最接近他們的,就是老師、家長,但是香港社會對同性戀青少年不太瞭解、也不太接受。很多時候,同性戀學生選擇不跟其他人講,但是他們又覺得自己說謊。他們覺得很孤獨,沒有人跟他們談話、談心事。
洪:老師、社工收到同學投訴,被同學排斥,或者有其他不良行為的話,老師跟社工怎樣處理?
遊:根據我們的調查,有百分之六十的老師會要求這個學生改變他們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為。另外,大概有一半是沒有處理;也有一半老師警告有關同學,叫他們不要再投訴。
洪:就是說老師很難處理他們的問題,或者說,老師幫不到他們。
遊:我們估計,老師不懂怎樣輔導這些學生,就是他們在學校受欺淩,還是覺得學生應該改變自己,而不是去懲罰其他欺負他的學生。
洪:像剛才所說,如果同性戀學生找不到出路,又沒有人幫到他們的話,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遊:我們從調查發現,如果同性戀青少年不能告訴老師、家長,或是其他同學的話,他們會感到很大的孤單、無助,還會焦慮不安,有的更害怕與同學在一塊兒;更甚的,有百分之二十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想過自殺。
洪:如果學校老師很難處理這個問題,社工可以擔當什麼角色?
遊:社工可以像處理其他青少年問題一樣,應該接納他們的情況,看看他們究竟如何解決這個困難,包括是他們感到孤獨、或者是怎樣看他們的身份。其實,有一部分社工對同性戀有認識和有自己的看法。我們認為,如果要成功輔導這些學生,我們應該放開一點,好像處理其他問題一樣,就讓我們與這群青少年一起走這段路,跟他們一塊兒談他們面對什麼困難、什麼情況。
洪:同學的心理狀況,可以由社工處理,但是同性戀問題在中國人的社會可能涉及到一個家族、或者整個血脈的問題。社工可以怎樣處理?比如說同性戀同學的家長,社工可以怎樣輔導他們?
遊:首先,這是很困難的。大部分同學就是覺得,如果他們的家長知道他們是同性戀的話,他們會有很大的壓力,大部分父母不容許,或者不喜歡自己的兒女是同性戀的。
洪:傳統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另外一個也是大問題,就是宗教的問題。我看過你們的調查,有一大部分、超過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是就讀一些有宗教背景的學校,有些宗教是很抗拒同性戀的。如果面對這樣的問題,社工又可以如何處理呢?
遊:這個更困難了。學校有自己的看法,學校有很大機會不接受他們,可能會要求學生不要表露同性戀者的身分,這根本是幫不了同學的。
洪:依您看來,怎樣可以幫到學校?您有什麼建議給家長和學校呢?
遊:對家長來說,同學無論是同性戀或異性戀都是他們的子女,學生怎樣選擇,家長應該盡力幫助他們走這條路。學校方面,其實同性戀不是大問題,這跟異性戀一樣,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成見去打壓、抗拒這個情況。同性戀只是人類多元性的其中一元,我們不需要將同性戀的情況擴大,把太多注意力放在這裏。根本上,青少年成長有很多其他的東西要處理,要跟年輕人一塊兒面對、一塊兒走的。
洪:從外國例子,或其他中國人地區,怎樣能看到一個共融的情況?或者是香港社區中,我們的步伐真的走得很慢?
遊:對,我們有機會到國內和臺灣,他們對同志接納的程度比我們多一點,同志學生的家長運用資源,建立了相關組織,教育社區人士同性戀其實是跟異性戀一樣的,是沒有什麼分別的,希望他們放棄歧視,用平常心對待這群人。
在這個訪問中,令我感覺最深的是,“用腳投票”這個觀念。有些事情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表面上自己是很接受的,但是真正來到你面對的話,會怎樣處理呢?我們身邊有沒有需要“用腳投票”的個案呢?大家細心想想吧。今天我們聊到這裏。下次再會。(文字出自9月11日澳洲廣播電臺,文中洪健崴為駐香港通訊員)
Checkers- 訪客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